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评论
  • 综述评论
    王 鹏, 陈春灿, 王 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文章从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数字化转型实际需求出发,探讨了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统一底座的有色金属加工数字化工厂总体框架,从设备自动化、生产数字化、运营数字化、数据安全防护四个方面开展研究,提出了有色金属加工数字化工厂的建设思路,赋能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增强设备运行保障、降低生产能源消耗、强化安全生产,提高竞争力。
  • 综述评论
    吴燕翔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基于市场供应依赖需求的角度,利用现有和未来产能数据,分析锂电池制造厂和铝箔生产企业在全国各省市的布局。结果表明,我国电池铝箔缺口达543.6 kt,四川、宁夏等省份完全依赖进口,广东、重庆等省份供大于求。针对新建电池铝箔项目,给出了最佳区域布局,给已有企业提供了发展建议。
  • 综述评论
    荣远, 赵志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重点介绍了镁合金焊丝的化学成分、制备工艺及应用,并对镁合金焊丝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展望。
  • 材料研究
  • 材料研究
    张迪, 陈忠家, 王杰, 刘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低温循环热处理工艺中的升温温度对CuAlMnNi记忆合金板材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升温温度的提高,在550 ℃退火30 min的析出相α的体积分数和最大尺寸均先增大后减小,平均尺寸不断增加;后续高温退火的晶粒尺寸先增大后减小,合金试样的超弹性先升高后降低,残余应变先减小后增大,且晶粒尺寸越大,启动相变的临界强度越小。其原因是升温温度影响晶界活动性B与α相的析出,进而改变后续高温退火时的晶粒尺寸;晶粒尺寸的增大会降低晶界对马氏体相变的阻碍,提高合金的变形能力,进而表现出对合金板材超弹性的提高和残余应变的降低。
  • 材料研究
    李心然, 居炎鹏, 赵泽良, 王永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热等静压工艺制备钛铝合金靶材(Ti∶Al=1∶1,at.%),研究烧结温度(1 150~1 350 ℃)对钛铝靶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温时间均为2 h,保压压力均为130 MPa时,当烧结温度为1 250 ℃时所制备的钛铝合金靶材综合性能最好,靶材的致密度为99.72%,晶粒尺寸为78.70 μm,维氏硬度为399.7HV,Ti元素和Al元素均匀分布。通过晶粒生长动力学方程计算出钛铝靶材的晶粒长大激活能为76.4 KJ/mol。
  • 材料研究
    王为民, 孙玉崇, 田双永, 栾粟, 徐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研究了微量Er元素对双辊铸轧6061铝合金板材微观组织演变的影响。采用NF6-300立式双辊铸轧机制备不同Er含量的6061铸轧板材,采用金相组织观察、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组织分析技术,分析了合金中Er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添加微量的Er可以在铸轧板中形成初生Al3Er相,该相组织中可以成为α-Al优良的异质形核核心,可大幅细化6061铝合金铸轧板材晶粒。而且,Er与Fe之间产生交互作用,组织中针条状和骨骼状的富Fe相转变为较小的短棒状和块状。但铸轧板中的Er含量过多时,Er元素聚集,含Er稀土化合物和杂质相尺寸明显增大。
  • 材料研究
    张 真, 孔喆灏, 陈欢欢, 杨明赛, 张雨生, 曹世举, 魏海根, 黄魏楼, 胡先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辊旋淬法制备了快速凝固Al-20Si-5Fe-Cu-Mg合金,采用了SEM对其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快速凝固能够极大细化Al-20Si-5Fe-Cu-Mg合金组织,抑制Si相及β-Fe相的析出长大,且组织的细化程度呈梯度分布。对快速凝固Al-20Si-5Fe-Cu-Mg合金进行了不同工艺参数的热挤压实验,结果表明,粉末包套热挤压工艺能够使快速凝固Al-20Si-5Fe-Cu-Mg带材合金致密化,当挤压温度为400 ℃挤压比为1∶16时,合金获得了较优异的力学性能,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达到了456 MPa和805 MPa,压缩率为9.3%。
  • 材料研究
    金鑫, 唐强, 田春雨, 秦瑶, 叶树茂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主要以铝合金车身用多层薄板叠焊接头为研究对象,采用1 mm厚5052-H32铝合金作为母材,采用激光自熔焊和激光填丝焊分别进行两层及三层薄板叠焊,对两种焊接方法叠焊接头的焊接试验件焊缝表面形貌、金相显微组织及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焊接方法的叠焊接头表面成型良好,鱼鳞纹明显;激光填丝焊两层及三层薄板叠焊接头强度均高于激光自熔焊10 MPa左右,硬度性能优于单激光焊;激光自熔和激光填丝焊接头处晶粒组织基本一致,激光填丝焊焊缝区强化相数量较多,等轴枝晶更加细化。
  • 材料研究
    邓鑫, 唐鸿洋, 金文福, 李欢, 刘迪, 何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采用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MIG)、搅拌摩擦焊(FSW)、非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自熔焊(TIG自熔),对三种不同粗晶层厚度的7108铝合金进行焊接,并对焊接接头进行焊缝截面低倍、高倍试验及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粗晶层厚度的增加,焊接接头内部质量及力学性能均有降低,由于熔化焊热输入会造成晶粒严重长大,故而粗晶层厚度对于熔化焊焊缝质量影响比搅拌摩擦焊影响大。
  • 材料研究
    祝哮, 董刘颖, 王东辉, 刘兆伟, 李秋梅, 张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电子万能试验机等测试分析手段,研究了V含量对汽车防撞梁型材组织、力学、折弯以及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V含量增加,晶粒尺寸先减后增,0.15%V时最小。力学性能测试显示,0.15%V时屈服强度和加工硬化指数n值增长最显著。自然时效后,0.15%V合金稳定性最佳;人工时效后,其强度增长最大,兼具良好成形性和时效强化性。折弯角度随V含量增加而增大,0.15%V时最大且TD、RD角度差值最小。四种合金均表现出晶间腐蚀,V含量变化对耐腐蚀性影响不明显。但V含量达0.20%时,折弯角度下降,归因于Al11V相的形成。
  • 熔炼铸造
  • 熔炼铸造
    席凯凯, 赵亮, 李治勋, 廖强, 杨一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VAR过程中辅助电极发生熔断的问题,文章建立了熔炼三维模型,对VAR过程中辅助电极的温度场及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以探究导致辅助电极发生熔断的根本原因。模拟结果表明,辅助电极卡脖温度只有几十度,且应变非常小,在正常熔炼参数下产生的温度不会导致卡脖被拉断;现场试验表明,气压的波动是引起辅助电极发生熔断的根本原因。
  • 轧制精整
  • 轧制精整
    韩德地, 梁安祥, 师庆龙, 凡鹏杰, 邵凯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EDT汽车板在线实际生产数据,探究了轧辊类型、轧制力大小、压下率大小、轧制速度等对汽车板表面粗糙度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最优轧制工艺参数的设定,从而满足客户对不同粗糙度类型的要求。结果表明,轧辊类型是影响汽车板表面粗糙度关键因素;同时,适当的轧制力和压下量能够稳定生产合格的产品;轧制速度与板面粗糙度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关系。
  • 挤压拉拔
  • 挤压拉拔
    梁美婵, 冯扬明, 何家金, 匡仁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简要介绍了新能源汽车高强韧电池托盘型材的生产过程。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型材断面形状复杂和对强度的高要求,选用6061合金为基础合金,优化设计Si、Mg、Cu、Mn、Cr等各主、次要合金元素的含量;制定合适的熔铸、均匀化处理、挤压和时效工艺制度,使型材产品抗拉强度达到360 MPa以上,满足客户要求。
  • 表面处理
  • 表面处理
    杨锋, 王旭峰, 王盈辉, 张海芹, 张伟, 刘跃, 刘海明, 李宇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Φ9.5 mm×wt mm规格的Zr-Sn-Nb系合金成品管材为研究对象,使用专用内酸洗机组调整不同的酸液配比、酸水转换时间和漂洗温度开展三组实验,对各组方案所获取的试验样品,采用高温水解分光光度法检测每支试样的氟残留数值;发现内酸洗工艺会显著影响锆合金包壳管氟残留。
  • 铝应用
  • 铝应用
    龚燃, 王云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依据假定的80万m2铝模板租赁项目,创新地将采购的标准板和非标准板(含标准板易损件)分开计算,标准板计入固定资产投资,非标准板计入成本,深度剖析了此规模下的投资及经济效益,分析了一个生命期内租赁模板的单位盈利能力,总结了铝模板租赁业务存在的风险,并对租赁行业新进入者提出了建议。
  • 加工设备
  • 加工设备
    闫 辉, 陈景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介绍了一种新型余热利用技术,对其特点和使用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余热回收技术可以有更广阔的应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