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综述了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技术最新的研究进展,从焊接模拟研究、焊接参数对焊缝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和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性能研究三个角度,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后指出异种铝合金的搅拌摩擦焊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利用材料试验机对不同氢含量置氢TC21钛合金六角头螺栓进行了冷镦成形,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显微维氏硬度计等研究了冷镦六角头螺栓的显微组织和显微维氏硬度。研究发现,当氢含量为0.79wt.%时,仅在六角头螺栓头部的外表面产生裂纹。随着氢含量从0.79wt.%增加至0.91wt.%,六角头螺栓在冷镦成形过程中出现的裂纹逐渐增多。当氢含量为0.79wt.%、0.82wt.%和0.91wt.%时,不同氢含量置氢TC21钛合金冷镦六角头螺栓的显微组织形貌相似。β相的含量较高,α相的含量较少。随着氢含量的增加,β晶界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位错数量逐渐减少。随着氢含量的增加,TC21钛合金冷镦六角头螺栓各区的显微维氏硬度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当氢含量相同时,TC21钛合金冷镦六角头螺栓4个区的显微维氏硬度变化规律相似。
文章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室温拉伸测试和硬度测试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Zr元素和均匀化热处理对5083铝合金铸轧板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均匀化处理过程中,Zr元素会与Al元素结合形成棒状的Al3Zr相,这些析出的Al3Zr相穿插在晶界上可以有效抑制组织再结晶。经470 ℃/14 h均匀化处理后,铸轧板塑性最佳,此时铸轧板边部和心部的硬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及延伸率分别为72.82HV0.1和63.15HV0.1、100.13 MPa、82.27 MPa及16.92%。
模拟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液冷板封焊结构,对不同板厚的5083-H321及6063-T6铝合金进行异种铝合金搅拌摩擦焊叠焊工艺研究,焊后对不同板厚叠焊接头进行宏观截面、微观金相组织形貌观测及拉伸性能测试,旨在研究不同板厚搅拌摩擦叠焊接头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各焊接工艺参数下的不同板厚叠焊接头内部质量完好,无隧道、孔洞等缺陷;随着距焊核中心线距离的增大,环形间距变小;当搅拌针长度选择在大于上板厚度1.5 mm时,性能最佳。
为观察不同固溶升温速率对7020铝合金微观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DTA、光学显微镜、拉伸试验等检测手段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结果表明,不同固溶升温速率对7020铝合金晶粒度影响较小,但当以250 ℃/h升温速率固溶时,基体内除颗粒状相外还存在少量线条状相,且经时效处理后合金力学性能最低;当以100 ℃/h升温速率固溶和140 ℃×16 h时效后,T6态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327.2 MPa、204.2 MPa和19.4%,且不同取向强度绝对值最低。
对C19210 (Cu-0.1Fe-0.03P) 合金经不同温度退火后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并对其抗拉强度、显微硬度、导电率等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在200~500 ℃退火时,轧制态C19210合金依次发生的是回复和再结晶。当退火温度升高时,C19210合金的抗拉强度呈下降趋势,但在加工硬化减弱、弥散强化加强及晶粒尺寸演变的共同作用下,450 ℃时抗拉强度轻微上升至416 MPa。C19210合金的延伸率和电导率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显微硬度呈下降趋势,但由于第二相析出,400 ℃退火时硬度提升至128HV,随后迅速下降。
通过对典型5xxx系铝合金板材焊接后力学性能、显微硬度、金相显微组织和SEM进行分析,明确了不同5xxx系合金焊接系数以及焊接对性能组织的影响,为5xxx系铝合金板材在车厢蒙皮板的应用提供了支撑。
研究采用真空熔炼方法制备了Cu-Sn-Ti-Cr和Cu-Sn-Ti-Cr-Ce两种合金,经过时效处理,对其硬度、导电率和强度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明,经过50%的冷轧和450 ℃时效处理60 min后,Cu-Sn-Ti-Cr-Ce合金表现出最佳的力学性能,硬度达到了290HV,导电率为20.1%IACS。通过EBSD分析,发现Ce元素的引入可以抑制晶粒的生长,细化晶粒的尺寸。相较于Cu-Sn-Ti-Cr合金,稀土元素Ce的加入使析出相尺寸变小且数量增加,改善了合金的性能。
文章介绍了铝行业熔炼炉全氧燃烧技术及其在铝熔炼行业的创新性应用,通过设备及工艺参数的设计,对天然气吨耗、燃烧效率、铝液烧损、烟气排放等方面做管控,提高上述各项指标,从而证明全氧燃烧技术是可以应用于铝行业,并达到全方位提高铝熔炼炉燃烧效率及优化成本的效果。
利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针对Cu-Fe-P系引线框架带坯存在的表面蓝斑缺陷问题,研究了Cu-Fe-P系引线框架带坯表面蓝斑缺陷形成机理,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蓝斑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残留在凹坑内的酸液与CuO反应,生成蓝色的CuSO4·5H2O所致。通过优化熔炼铸造过程、原材料添加工艺、改造部分设备结构等关键控制点,找到了解决Cu-Fe-P系引线框架带坯表面蓝斑问题的方法。
文章通过介绍化学镀Ni-P反应机理、耐蚀性机理和镀层封孔技术等理论知识,同时对化学镀Ni-P技术的稀土催化、多元金属共沉积和多层复合三大趋势进行了归纳,并对化学镀Ni-P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文章以常见的硫酸作为基础电解液,通过向其中添加草酸、硼酸、酒石酸、柠檬酸来调配,成功制备出4种混酸氧化膜。与传统硫酸硬质氧化工艺相比较,混酸氧化提高了氧化电解液温度工艺上限,节省大量能源,降低了生产成本。
文章介绍了某铝厂2 000 mm冷轧机提质增效升级改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原老旧轧机局部设备的改造,使其达到或接近当前先进轧机的水平,提高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减少人工干预,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并实现一定程度的本质安全。
文章针对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在实践双重预防机制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大模块为切入点,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着力提高工作效率,辅助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安全管理,为实现安全生产管理保驾护航。
文章介绍了铝带碱清洗机组的系统组成,碱清洗机组的电气控制组成,详细分析了碱清洗机组的电气传动控制原理,为后续碱清洗机组的设计提供了参考。